查看原文
其他

赵燕侠:演《龙凤呈祥》孙尚香所想起的

赵燕侠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一九八〇年二月二十五日,为纪念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八十诞辰,我和李万春、袁世海、谭元寿、周和桐、刘雪涛、马小曼,以及外地来京参加纪念演出的马派演员马最良、言少朋、王和霖等同台演出了马派名剧《龙凤呈祥》。


 这次演出搭配相当整齐,也是近来少见的合作。我饰演戏里的孙尚香,这任务刚接了下来,就引起了同行中的一些议论。有的说,从来没见我演过《龙凤呈祥》中的孙尚香,象这样的“大青衣”不知我怎么演。甚至有人说我演孙尚香是围棋盘里下象棋——不对路数。


 听到这些议论我沉思了许久,在深切怀念马先生的同时,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教我学戏的一位老师李凌枫来。


赵燕侠之《玉堂春》

 

 我开始学戏,武戏是跟我的父亲学的,《红梅阁》、《十三妹》这类戏都是跟我的四姑妈赵美英学的,而主要的一些花旦戏,却是跟诸如香、何佩华两位老师学的。学了花旦戏以后,父亲下决心让我学几出扎实的青衣戏。


 那时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,穷得叮当响,哪有钱聘请老师。为了让我学戏,父亲把“行头”都当了,大票还没赎,又当了小票,可见穷到何等地步了。


 当时北平教青衣戏的,李凌枫可算得上首屈一指。他是王瑶卿老先生的弟子,青衣戏路子宽广,很有功夫,用戏班里的话来说就是“肚子里非常宽敞”,是所谓“京朝”派的正宫青衣。他教的戏准确、规矩、“实授”,当时北平学青衣的差不多都是他教出来的。


李凌枫与张君秋、吴素秋、徐雯瑛、紫云霞

 

 我十三岁那年上,随父亲刚从南方来到北平不久,由于家里穷,连睡觉的床都没有,我只好睡在唯一的两个戏箱子上。


 李凌枫老师第一次来我家教戏,一看我们的家境,心里就明白了个八九,但他没有因为我家穷,拿不出钱来学戏就不教我了,每星期仍是抽时间来我家两次。


 记忆犹新,那时李老师三十七、八岁的样子高高的个儿,魁梧的身材,穿一件干干净净的蓝灰旧呢子长衫,说话略带南方口音,教起戏来一丝不苟,十分认真负责。他教我学戏,不但要求严格,而且教的速度要比教其他人快得多。我也特别珍惜李老师教戏的时间,为此连一顿整饭都没吃过,每天除了练七、八个小时的功外,剩下的时间就是背戏词,走身段。“不疯魔,不成活”,我常常是一边端着饭碗一边想词。有时为揣摩个身段,饭刚吃了半截,放下饭碗就到院子里去走”起来。等走完了身段,饭也凉了,只好吃两口冷饭,时间长了就落了病。


李凌枫之《御碑亭》


 有天中午,我得了急性肠炎,腹泻不止。下午李老师来给我说戏,可我又舍不得不学。李老师摸着了我的心情,劝我好好休息,说明天一定给我补一天,我这才安心了。


 遗憾的是,由于我们家境贫寒,我只跟着李老师学了《祭江》、《龙凤呈祥》、《桑园会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硃痕记》等几出正活的青衣戏,就不学了,因为不能老是让李老师白辛苦啊。

 

 《龙凤呈祥》这出戏,我虽然已有三十七、八年的时间没演了,但由于当时李老师教得磁实,我也学得用心,现在还一字不差腔不错地牢记在心上。这次,为了演好孙尚香这个人物,我请著名京剧音乐家李慕良同志帮我重新整理、设计了孙尚香刚出场时唱的“昔日梁鸿配孟光,今朝仙女会襄王……”六句西皮慢板唱腔。


赵燕侠之《龙凤呈祥》


 我又听了梅兰芳先生这出戏的录音,学习梅先生如何通过声腔来刻划人物的凝重深沉、落落大方和雍容华贵的气度。我还把当年程砚秋先生演出的《回荆州》中《别宫》一场“谢母后”前边的一个转身、月亮门的小碎步,小圆场后边加一个蹲步的身段借鉴了过来,更符合剧中人物的特定情景。

 

 李凌枫老师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教戏上,为培养和造就京剧人材做出了贡献。《龙凤呈祥》这出戏,我得到过李老师的真传。只是为了更好地刻划孙尚香这个人物,这次演出时我在个别地方作了一些改动,着重点出了孙尚香别母的复杂心情。李凌枫老师早已去世了,我今天演出了他四十年前教我的戏,使我深深怀念这位受人尊敬的京剧教育家。

 

 一九八〇年八月


(《我的舞台艺术》)


- 历史推荐 -


谈京剧里的迷信:“总较诲淫诲盗要好些”

剖视京剧《捉放曹》:“陈宫坐定是一个投机失败者”

说马连良:“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戏剧艺术家”

汪曾祺:“京剧现状,只有正视危机,才能走出危机”

怎么办:京戏日渐单薄,因为不正经的戏被观众疯狂欢迎

戏改臆说:“故事新编远离古人生活,老观众们宁肯看传统戏”

晚年的精品(记程砚秋老师的《三击掌》和《英台抗婚》)

京剧伴奏中的“板”:“制板之木,以紫檀为上品,名曰檀板”

忆梅兰芳:“他如果写回忆录,足当一部晚清民国稗史”

李少春:“猴戏非我理想中的戏,我所爱的是文武老生”

梅兰芳:演员病不得,我随便讲几桩自己带病上场的故事

齐如山:“拿西方的戏剧与中国戏曲比较,是各有各的难处”

熊佛西:“中国戏曲的程式就是艺术的本身”这句,我实在不敢赞同!

从京剧看中国人的审美趣味:没有“标准化”,含蓄委婉,显得模糊

张君秋在《望江亭》中的几段唱:“不是单纯地靠本钱,耍技巧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